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19岁中国留学生投票被抓,“假装”公民身份!且已无法撤回.........
19岁中国留学生非法投票美国大选,被控2罪!或被判15年监禁
西安一银行被罚35万元!
让孩子多长高8厘米!国内知名专家首次公开“追高秘笈”!担心孩子长不高的家长速来!
重磅新规!公安部印发《关于规范办理刑事案件适用资金冻结措施的若干规定》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不懂做决定的人,注定成不了大事
栩先生
知识星球精选
2022-07-31
收录于合集 #知识星球
122个
作者丨栩先生
2021 年就要过半了,我选了这个特别的时间点,和大家一起进入对《做出好决定》的领读,让我们围绕罗宾斯教授建构的理论框架,共同学习如何做对那些关键的“选择题”。
(本文 4000 字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)
一、
人生不必太纠结
作家路遥,曾在小说《人生》中写道:
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。”
如何理解“不纠结”呢?作者提出了“关键决定”的概念:
“一个决定对未来的影响越大,它的重要性才越大……看一个决定是否重要,只要看它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有多长远就可以了。”
罗宾斯教授指出,判断决定是否“关键”,就是将其
放入时间尺度中检验
。
不管眼下的事情看上去有多么紧急、多么重大,只要想一想:
一年后有什么影响?三、五年后?十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呢?
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。
他让一群实验者,把未来一周所有烦恼的事情都用纸记录下来,然后投入一个箱子。
三周后,他打开这个箱子,逐一与成员核对每项“烦恼”,结果发现其中有 90% 并没有真正发生。
根据统计,一般人的忧虑有 40% 是属于过去,有 50% 是属于未来,只有 10% 是属于现在;而实际上,90% 以上的忧虑是根本不会发生的。
换言之,我们大多数的纠结(超过 90%),都是“杞人忧天”。
我们可以想想,到底什么是纠结?其实无非是想追求一个东西,有太重的得失心。
我们潜意识里,总想得到、避免损失、规避痛苦,进而产生忧虑、无助、恐惧,陷入心理困境。
在时间尺度面前,稀释了我们与决策间的对立,缓解了焦虑,也避免了冲动,我们就不会被得失的幻影所击倒。
人们常说:成大事者,不拘小节。
我觉得这不是一个“状态”上的描述,而是一个“方法”上的指导。
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只有更多去思考重要的事情(成大事),才能够抛开那 90% 可能长期来看无足轻重、但短期内又十分繁、杂、多、冗的事(小节)。
二、把握生命的节奏
一位学者曾写过:生命的质量,并不是由长度决定的,而是由节奏决定的。
这里的“节奏”,就是我们在无数决策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的总和。
众所周知,生活状态很多时候并没有客观、统一的评判标准,所谓好坏,往往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感受。而主观感受,主要与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“
社会时钟
”挂钩。
这个形象的名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,用以描述那些记录个体生命主要里程碑的“心理时间”,指社会约定俗成的人生节奏。
通俗一点说,就是所谓的“人到什么年纪,就该干什么事”。
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,古人就产生了这一概念,《论语》就有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”的名言。
而今,“
35 岁职场焦虑
”、“
40 岁中年危机
”等等流行说法更是层出不穷。
如果个人不紧跟“社会时钟”节奏,就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、家庭等方面的巨大压力。
就像年纪稍大的单身青年,总会陷入亲朋好友的“催婚”一样。
因此,当“社会时钟”即将在我们 30 岁、35 岁乃至 40 岁等节点敲响时,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以至开始恐慌,面对成家、立业、育儿、赡养等纷至沓来的压力,害怕危机猝不及防,更怕自己一事无成。
这也会加剧——内卷。
这可能是眼下中文网络最热门的流行词汇,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,导致人人都免不了卷入漩涡,进入了互相倾轧的状态。就是觉得人生只能往前冲,不能慢,更不能退,彷佛一步错乱就会步步落后。
更可怕的是,加入“内卷”,往往并不是我们主动去登峰追高,更像是被动的随波逐流——毕竟谁能保证自己能长久在风中屹立不倒呢?典型的例子比如孩子升学,从幼儿园便开始报班竞争,因为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;家长仿佛是铁了心要用孩子去印证马太效应、优胜劣汰等规则。
在这种充满竞争的环境,人人都想争取很多东西,但如果一直得不到,慢慢的就陷入到“
习得性无助
”的状态 :
“考砸了,没脸面对父母了”;
“我失业了,我真是个废物”;
“三十了还没对象,也买不起房,我的人生简直失败至极”;
……
这样的人生中,每一个“上班拼命、下班颓废、深夜崩溃”的年轻人,反衬的都是内心的焦虑。
而实际上,人之所以活得累,往往就是在非关键性的决策中过于执着、患得患失,耗费了太多的心力。
我们经常容易高估大部分短期决策的影响,整个人绷得太紧,于是心弦就特别容易绷断。
人生的道路毫无捷径可言,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外界对我们节奏的干扰,特别是那些负面的影响。
我们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提高我们自身做决定的能力,把握自己生命的节奏,在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重点思考、发力,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的“钟摆”节奏,摆来摆去,最后只能让自己晕头转向。
三、如何做出关键决定
选择换行、选择去另一座城市生活、决定是否结婚——这样的重大决定,从来都不易做。我们把这类改变我们的一生决定,称为关键决定。
关键决定如何做?得向著名人物学,他们往往是最好教材。从那些成大事者的身上,我们可以一睹问题的答案。
1. 真正的答案永远是来自自己的内心,要自己去找那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
这句话不是鸡汤,只是很多人把这句话实践成了鸡汤。
苹果前 CEO 乔布斯说:“每个早晨,我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:‘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,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?’如果连续几天的答案都是‘不’的时候,我知道我要做些改变了。”
当我们纠结、痛苦乃至绝望时,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:
这个目标真的是我所愿吗?它是评判我的唯一标准吗?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,我会怎样呢?
一步步抽丝剥茧问下去,你就会找到答案。
华裔球星林书豪,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,只要他愿意,一定能在金融中心华尔街找到好工作,走上金融精英之路。但他一心只想去 NBA,哪怕历经选秀落选、坐冷板凳、屡被裁员甚至几乎沦落到在各队训练营中走投无路,都甘之如饴。
说句半开玩笑的话,哈佛学生当美国总统的概率,可能都要比当 NBA 球员大。该校总共出过 8 名美国总统,包括林书豪在内却只出过 3 名 NBA 球员,且林书豪是自 1953 年后,近 70 年里唯一一位进入 NBA 的该校学生——你就可以想见他这个决定有多么“疯狂”。
最终真的让他等到震惊世界的机会,成为“林旋风”、成为史上第 3 位夺得总冠军的华裔球员。
一旦当你发现有什么事让你感到乐此不疲,再苦再累都心甘,这个时候你做的决定,才会带你踏上自己最想走的路。
2. 追求成功不是坏事,但是不必过分执着
“我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,才能做决定”、“我只有这一次机会”、“如果我没有达到这个目标,人生就太失败了”、“别人会对我彻底失望,我完蛋了”……
我们给太多的决策贴上自我设定的标签,期望人生中每一个重要决定都能取得成功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我们总渴望能找到绝对正确、一劳永逸的“标答”,总幻想回到过去,总想着“当时如果我不是这么选而是那么选,结果会比现在强太多”,让过去的经历成为吃掉我们自信的无底洞,只会掉入无止境懊恼的陷阱。
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“犹豫王子”哈姆雷特。他本有良机一举复仇,却整天考虑"生存还是死亡",在决策活动过程中一味去纠结,最终丧失了机会,把一出本可以正剧收尾的剧本,变成彻头彻尾的巨大悲剧。
生命本质是无常的,事物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,因此不要用“成功”和”失败”的二元对立方式看待决策,甚至“成功”、“失败”的分界也在随时变化乃至逆转。
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,失败中也蕴藏成功的要素,我们不必对此过于执著、偏执。
归根到底,人生不是一条平坦大道,而是螺旋上升的山路,充满崎岖坎坷;只要你走在登顶的路上没有离场,纵使绕了远路或一时走错方向也无妨,甚至必须绕过弯路你才看得到山顶。
哪怕是提出“风口论”的雷军本人,一生也错过无数风口;用他的话说,“我付出了 100% 的努力,可是只得到 20% 的回报。”
3. 敢于冒险,更要甘于冒险
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: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,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。
事实上,读过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你肯定知道:只有勇于承担自己人生课题的人,才能收获自由和幸福。
有勇气的人,大体分三种。
要么别无选择、破釜沉舟。
44 岁的任正非,被国企炒了鱿鱼,又被离婚,带着父母、弟妹,挤住深圳的棚屋里;为了生计,不得不选择创业。
30 年后,他用一句话作了概括:“我是在生活所迫、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。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。”
要么手握底牌、进退自如。
蔡崇信是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,作为耶鲁高材生,他放弃七十万美元年薪的工作,千里迢迢来加入当时还是“草台班子”的阿里巴巴,每月只领 500 元人民币的薪水。
他说:反正我毕业于耶鲁法学院,总不会缺一份工作,所以我可以冒险,创业失败还可以回去上班嘛。
这类人有“艺高人胆大”的本事,兼具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的气魄,所以经常会干出惊人的业绩。
要么志存高远、心有鸿图。
朱光亚先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,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、氢弹的研究、设计、制造与试验工作,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,被尊称为中国科技的“众帅之帅”。
当时新中国成立,百废待兴,他没有在国外享受,而是牵头与 51 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《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》:
“回去吧!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!”
明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。特以最后这句话,与诸君共勉。特以本文,与诸位分享。
说到底,我们读多少书、学多少知识、听多少道理,最终目标都是过好这一生。而一个好的决策,往往能让你产生“不负此生”的感觉。
以上本文来自「栩先生的读书进化圈」。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